海上巨無霸、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16.6MW漂浮式風電平臺“明陽天成號”,8月11日從黃埔文沖造船廠碼頭出發,將用三天時間拖航至廣東陽江海域,總航程約191海里。安裝、調試、正式運營后,預計平均每年可發電約5400萬度,能滿足3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電。
當一切穩定之后,未來在深遠海將有更多的“大風車”,挖掘大自然的潛能,照亮這個世界。
深遠海風電本是一個技術“無人區”,目前全球鮮有企業在這片荒漠中探索。明陽在五年前開始投入研發,通過把無數個不可能變為可能,最終創造了多個全球“首創”,這才有了今天“明陽天成號”的遠航。作為全球風電的首個“遠航”項目,“明陽天成號”已經引起全球關注。
綠色能源替代傳統能源,這是一個不可逆的歷史進程。就風能而言,海上相比陸地風速更穩定、空氣密度更高,所以具備更好的利用率。但是,在海上建設“大風車”的難度要遠大于陸地。所以,我們看到風電發展的進程是先開發陸地,然后再開發淺海。隨著技術的創新,如今正在逐漸走向深遠海。
地球71%的面積都是海洋,而近海風電開發只占到海洋資源不到0.5%。這也就意味著,還有99.5%海洋資源有待開發。而要開發深遠海資源,則要闖過更多的技術難關。
“更多的深遠海資源就閑置在那里。但要開發深遠海資源,有兩個比較迫切的問題需要進行解決,一是成本,二是穩定?!蔽迥昵?,陳發橋帶著項目組開始攻關,他們的底氣,來自于明陽在風電領域的技術積累以及多項全球領先的創新。
“明陽天成號”為什么會引起全球的關注?因為無論是哪個國家或者哪個企業,如果能夠率先突破以上兩點,在控制住成本的同時,還能保證穩定地輸出,那就是占到了深遠海風電開發的最前沿。顯然,這一次明陽走到了前面。
據陳發橋介紹,未來隨著批量投產之后,成本還有望進一步降低。同時,通過模擬測試,這臺漂浮式風機可以抗住17級臺風,運行的穩定性大大提升。
來,讓我們看看這個大風車到底是什么樣的?
如下圖,兩座塔筒呈“V”字形排列、搭載兩臺8.3兆瓦海上風機,總容量達到16.6兆瓦,可應用于水深35米以上的全球廣泛海域。其葉輪最高處達219米,空中最大寬度約為369米。整座風電平臺排水總量約1.5萬噸,整體拖航設計吃水5.5米。
這個外觀宏大、內里復雜且精細的“大風車”,究竟是怎么煉成的?陳發橋總結了四個維度的創新:新技術、新材料、新結構、新工法。
【新技術】
一是采用超緊湊結構。搭載兩臺精美小巧的風機,重量相較傳統風機下降15%~20%。事實上,超緊湊結構使得生產、安裝、運輸、占地等一系列成本相應下降,未來進入批量生產之后,成本優勢也更明顯。兩個葉輪的葉片尖端之間只間隔5米,這樣的極限設計,是綜合考慮葉輪間距、風能利用效率和“V”型塔筒夾角之后的最優解。不僅確保了葉輪之間的安全距離,還能實現最大化的捕風率。
二是下風向技術。風機先從機艙吹過來,再吹到葉輪。這樣的設計葉片可以更柔一些,有利于抗臺風,對于穩定性有很大的幫助。
三是單點系泊技術。在錨鏈的牽引下,它能夠根據臺風的方向進行自適應的偏航調整——臺風吹向哪,“明陽天成號”就轉向哪,讓風輪始終正對來風方向。能抗17級臺風,單點系泊技術是一個關鍵。數據顯示,單點系泊方案使支撐結構極限載荷降低40%,從而提高了風機在臺風天氣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。這一技術的應用,推進了海洋能源裝備和工程裝備岸上作業的標準化與高效化。
四是半實物仿真技術。“明陽天成號”不同于傳統的單風機,兩個風機如何控制、效率最大化?通過數字孿生,半實物仿真進行優化,以實現最優解。
【新結構】
首先,是塔筒和基礎的結構創新。兩座塔筒以“V”字型排列,浮式基礎是“Y”字型結構,無論是“V”還是“Y”,都是全球首個。在“V”字型塔筒上,兩臺主機、兩個葉輪“并排”而立?!懊麝柼斐商枴睊唢L面積超5.2萬平方米,相當于7個標準化足球場。以一個漂浮式基礎搭載兩臺風機,可以有效減少單位千瓦造價、用海面積和運維成本。
其次,是拉索的結構創新。借鑒橋梁的拉索,但又比其更復雜、更精準,“明陽天成號”巧妙利用塔架系統空間結構,借鑒并成功應用全球最大的高應力幅鋼絞線成品拉索體系。13根主拉索和6根輔拉索用于繃緊主機、塔架與漂浮式基礎,使風機組各部件之間形成穩定的張緊系統。這個接索系統的優勢是塔架重力載荷可分散至拉索,塔架只承擔部分葉輪載荷,那么塔架所用的材料相應也能節省很多。也就是說,更穩、更輕、更省。
【新材料】
葉片采用碳?;觳牧?,即碳纖維和玻璃纖維的混合材料。碳纖維輕且剛性好,但是現在受限于產能,價格比較高,接近玻璃纖維的10倍。將兩種材料混合,重量下降10%~20%的同時,成本也下降6%以上,結合了兩種材料的優勢,達成一種最佳平衡。
傳統浮筒采用純鋼結構或鋼混結構,而“明陽天成號”首創性地采用“玻璃纖維外殼+XPS芯材+防護涂層材料”多種材料組合的方案制造浮筒。這個方案有三大好處:第一是浮力更大,比傳統的鋼桶提升20%~30%。第二是更容易實現浮筒曲面外形的要求。第三是三個浮筒均為流線橢球形,迎浪時所遇到的波浪阻力較小,還可以提供一定的橫向轉動的偏航動力,更有利于穩定性。
最重要的一個是基礎浮體的材料創新。傳統浮式基礎一般采用鋼結構,而“明陽天成號”首次采用抗壓能力達到115兆帕以上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。在研發初期,這一大膽的想法,曾被認為是“不可能實現”的,但通過團隊的技術攻關,最終成功實現。這種混凝土材料強度達到普通混凝土的4倍左右,大大增加了浮式基礎結構的承載能力。同時,浮式基礎采用預應力高強混凝土裝配式結構,由此實現了模塊化設計和批量制造,大大降低了基礎建造成本。而且相比傳統的鋼材料,成本只有十分之一左右。
還有一個創新是纜繩,明陽是全球第一家采用尼龍纜的,這自種從英國進口的材料剛度小,在受力的時候可以吸引一部分能量,更有利于穩定。此外,因為系泊半徑小、纜繩數量少,成本也大幅下降。
【新工法】
海上風機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建筑,一個個模塊要在漂浮的海面上完成安裝,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?!懊麝柼斐商枴钡陌惭b歷時一年多,邊安裝、邊摸索、邊總結、邊創新,最終沉淀出一套非常獨創性的工法。
比如,混凝土預制件的施工工藝上,明陽借鑒了港珠澳大橋的沉箱預緊技術、混凝土預制件的接口密封和預應力張拉工藝。同時,約1500根鋼絞線從浮體臂中穿過,在浮體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控制張拉力,更要保證在張拉過程中端面均勻受力。
再比如風機的吊裝需要精準對接,在漂浮的水面施工非常難。安裝第一個風機的時候用了8個小時,通過第一次安裝總結工法,第二個只有1小時就完成了安裝,效率大大提升。
→→→→→→
在以上四個維度的創新之外,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智能化。AI作為新質生產力,也將助力清潔能源的發展,特別是走向深遠海這樣的技術跨越,更需要AI的加持。
借助于先進的人工智能物聯網、認知計算技術和數據科學的融合創新,“明陽天成號”具備卓越的環境感知能力、數據驅動的智能分析、精準決策制定以及全面的安全防護能力。這些創新技術的結合,可為“明陽天成號”提供敏銳的洞察力和高效的應對策略。
“明陽天成號”安裝有超過3000個智能感應器,除傳統的大部件監測傳感器外,還配備慣導波浪監測、陰極保護、應力監測、螺栓載荷、高壓柜氣體監測、浮筒破損監測、防雷監測、自動消防等系統,通過視頻、圖像、音頻、位移、溫度、振動、應力、電壓、電流、風速、風向等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,可實時感知2000多個零部件運行狀態。
借助明陽首創的全態勢健康管理模型, “明陽天成號”可實現對不同部件的智能化健康管理。該模型不僅能對風機進行智能預警、健康監測,還能通過可靠性評估及預測、故障樹分析等來評估機組的整體狀態。在AI大數據分析方法的支撐下,機組綜合狀態評價精度可達90%以上。
“明陽天成號”還采用了模擬仿生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。通過一系列智能策略,如姿態壓載控制、尾流控制、智能偏航校正、激光雷達前饋控制,以及基于多目標潮流計算的能量協同控制等,它能夠靈活應對氣候、季節等復雜多變的環境條件,實現自主調節控制參數和策略,從而最大程度提升發電性能。
→→→→→→
回看陳發橋總結的四大創新,所有創新都在圍繞成本和穩定兩大目標進行。從成果來看,“明陽天成號”不僅推動了風機外觀的革新,更在實質上推動了風機設計與制造的精進,讓深遠海風電成為可能。
從風電抗臺風技術領創,到海上大兆瓦機組引領,再到深遠海漂浮式風機領航,明陽集團不斷在海上風電技術創新浪潮趕超自我的過程,代表了中國風電技術不斷創新、超越的態度。從模仿到跟隨再到超越?!懊麝柼斐商枴钡某龊?,也意味著中國在深遠海風電領域已經越人一步。
而隨著“明陽天成號”被拖離黃埔碼頭,其也將接受大自然的真正考驗。與此同時,明陽沒有停步,陳發橋透露:下一代技術已在開發中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