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關“AI將要取代人工”的言論甚囂塵上,且不再局限于科技幻想,而是真實地走進了現實世界。
先是蘿卜快跑落地,導致大批網約車司機不滿,隨后,番茄小說上線“AI作者”一日同更三本書讓網文作者如臨大敵。
接著,與番茄小說同屬于字節跳動的“豆包”被爆出正全網搜索小說素材,以便“喂養”番茄的AI作者。更有意思的是,這出風波波及到了在線文檔領域。據悉,有網友在社交平臺表示,稱豆包的搜羅范圍不僅在網文界,手還伸向了在線文檔內作者尚未發布的內容。
其中,WPS首當其沖。
WPS官方為此不得不緊急辟謠。但除了WPS,幾乎所有在線文檔APP都遭受了一番審查,包括石墨、騰訊文檔、印象筆記、墨客、橙瓜……最終很多人發現,當AI風口來襲,網絡世界哪里都不安全。
這也不算空穴來風。去年,WPS就被爆出在用戶協議里增添了AI訓練條例,盡管這兩年官方一直在據理力爭地辟謠,但很多用戶還是不肯給予信任,“羅生門”大戲就此上演。
用戶在擔心自己辛苦創作的內容,成了他人的嫁衣,而AI背后的資本則一心想當“普羅米修斯”,為大模型到處搜集“火種”。
在線文檔,集體奔向AI
這些年,在線文檔面臨了太多壓力:諸如研發停滯、用戶流失、同行內卷、廣告營收疲軟…
在線文檔遇到創新乏力已是不爭的事實,WPS作為行業代表,也難逃這一困境。在入局AI之前,WPS最高調的一次革新還在2018年,當年,騰訊文檔橫空出世,讓WPS一時倍感焦灼,在前者上線三個月后,后者宣布升級。
尤其增加了多人協作功能,WPS還一度把這部分單獨拿了出來。但時至今日,云協同早已遍地皆是,飛書、釘釘、企微這類企業APP、石墨這類在線文檔玩家,甚至各種云辦公文檔小程序都能做到。
值得一提的是,前幾年外部環境造就了一波線上辦公熱,也間接火了一大批在線文檔APP,其中,印象筆記、石墨文檔這類小眾玩家人氣激增。數據顯示,2020年線上辦公爆發初期,印象筆記的C端用戶使用量翻了四五倍,石墨文檔的新增用戶量和企業注冊數增長了約6倍。
同年,騰訊文檔宣布月活突破1.6億后,內卷開始成為行業生態,整個行業也開始陷入了漫長的瓶頸期。
直到大模型的爆發,情況開始有所轉變。
2023年財報顯示,WPS Office國內個人辦公服務訂閱營收到達了26.5億,同比增長近30%,月活設備數高達5.98億。
在線文檔發力AI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一個趨勢。艾媒咨詢數據顯示,隨著大語言模型和AIGC的規?;涞貞?,AIGC+協同辦公場景將有效帶動行業增長,2023年協同辦公市場規模預計達330.1億元
AI成了在線文檔們穩固市場地位,留住用戶的重要手段。而WPS入局AI的心情則更為急切。畢竟在ChatGPT的火爆出圈后,在線辦公市場算是最方便落地的場景之一,隔壁微軟在OpenAI的GPT-4剛發布之時,就結合大語言模型LLM上線了Microsoft 365。
一直以來,WPS Office都與微軟Office針鋒相對。公開資料顯示,微軟Office和WPS Office在國內市場Windows平臺的平均市場覆蓋率分別為81.5%和68.7%。微軟Office在PC端領先一步,后者在移動端則更有優勢。
不可否認,微軟對AI的布局強烈刺激了WPS,可需要注意的是,開始關注AI的絕不止WPS一家。從國內企業來看,百度有智能辦公平臺如流,釘釘更是背靠通義千問,印象筆記發布“印象AI”,飛書發布“My AI”……
巨頭們想利用AI更上一層樓,那些資金不足以入局AI的小眾玩家,也開始在曲線救國,選擇與大廠合作,這也是本次“豆包盜文”引發在線文檔圈集體淪陷的由來。
總而言之,在線文檔正熱情奔向AI,不管誰先勝出,要承擔“喂養”任務的用戶都成了最無辜的人,當他們輪流奔走在不同的平臺上,試圖繞開這一步時,竟悲哀的發現,自己似乎早已無路可逃。
大模型訓練背后的“原罪”
據悉,百度的文心一言已服務8.5萬家企業客戶,阿里的通義千問已服務了9萬家企業客戶,截至2024年5月15日,字節的豆包總下載量超過1億,雙端月活破2600萬……
當大模型炙手可熱,AI訓練自然被外界所關注。公開資料顯示,大模型訓練步驟一般分為五步:數據收集和處理、模型設計與測試、模型訓練、評估和優化以及模型部署與維護。
這其中,第一步至關重要。也正是這一步,造就了如豆包、WPS AI此類的諸多爭議。
大模型訓練與進化的基礎是數據,但在AI發展進程中,數據來源是否合規成了這個賽道未來有無持續性的前提,否則,版權、隱私等疑云便會紛至沓來。在AI觸怒網文作者之前,畫手圈就已經有了先例。
去年年底,小紅書AI繪畫模型Trik被國內幾位畫師聯手起訴,理由是Trik未經授權使用了畫師的原創作品作為訓練數據,生成了與原作高度相似的圖片,侵犯了創作者的合法權益。360創始人周鴻祎也因涉及“AI盜圖”被全網群嘲。
海外也是一樣,有報道顯示,有1.6萬名英國藝術家聯名,對OpenAI和其他人工智能公司發起集體訴訟;甚至就連NYT也向法院起訴OpenAI和微軟侵犯版權。
在科技進步的歷史征程里,我們享受技術成果之前,似乎總要付出一些“隱形”成本。但這個成本應該由誰來承擔則值得探討。
事實上,大模型訓練之所以將觸手伸向普通群體,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企業發展大模型的成本居高不下,投入實用后又遲遲無法達到可觀的收益。當前OpenAI、Midjourney、文心一言、訊飛星火大模型雖然均已開啟付費模式,然而,大模型企業想要進入盈利階段仍然還有一段距離要走。
以頭部的OpenAI為例,調查顯示,雖然其在今年前兩個季度的收入不錯,年度經常收入增長到了34億美元,但由于構建和運行模型的成本高昂,虧損狀態始終沒能改善;ChatGPT會員付費收入達到50%以上,但偏向企業和開發者端的API收入占比僅為15%左右。
國內這邊,Kimi目前的獲客成本還在12元以上、WPS AI總結一個萬字文檔、輸出千字摘要,仍舊需要2.64元……可行業內的價格戰卻突然開始了。此前,GPT-4o mini正式上線,每100萬Token的輸入/輸出分別是15美分/60美分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大模型界呈現精彩的“眾生相”:被侵權的用戶義憤填膺、成本與營收不對稱的企業騎虎難下,而資本則開始生出退場的心思。來覓PEVC數據顯示,2024年一季度,人工智能領域合計發生融資案例198起,同比減少20.80%。
在過往的歷史經驗里,當技術進步與倫理道德產生沖突,科技發展總會被視為某一方面的“原罪”,但應該背負原罪真的是科技嗎?
創新與制約同存
關于AI能否取代人類,這個問題最早誕生于科幻片年代,隨著大模型掀起全球科技狂潮,在戲劇化之外,似乎也增添了幾分可能性。蘿卜快跑惹起一眾司機抗議、網文作者聯名上書抵制番茄,都成了現代科技文明史上的一次開端。
7月6日,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落下帷幕,金融、教育、醫療成為重點應用落地方向。實際上,在ChatGPT 發布的時候,海外就有人專門統計過“哪些工作更有可能被 AI 替代”。
一位博主在Upwork(全球最大的自由職業平臺)統計了從ChatGPT 發布前一個月到 2024 年 2 月 14 日的一些自由職業工作數據。調查發現,受ChatGPT 的影響,Upwork 上波及最大的幾個圈子是寫作、翻譯、客服服務。其中,翻譯淪為被AI取代的重災區,工作數量下降了19%,時薪也下降了20%。
但在這些支持人工智能搶人類“飯碗”的數據表象背后,卻也存在著相反的趨勢:從宏觀角度來看,不少工作因為ChatGPT 的出現反而更多了。
統計顯示,尤其是可以用大模型為基礎的創作型工作,吃到了AI的第一波“紅利”。在Upwork 上,ChatGPT 發布之后,視頻編輯/制作工作數量增加了 39%,平面設計工作增加了 8%,網頁設計工作增加了 10%。軟件開發工作也有所增加,后端開發工作增加了 6%,前端/網頁開發工作增加了 4%。
科技的雙面性就此凸顯,AI并不是人人喊打,起碼在保障用戶基本利益的前提下,落地到具體生活里的好處遠遠大于弊端。國內也是如此。例如在2023年,閱文的起點國際出海的網文作品里,有20%是AI來翻譯的。
當然,AI應用導致的爭議性問題從來沒有消失。
在網文作者與畫手質疑版權外,學術界的大模型論文熱也在擊穿該領域的落地意義。以“中華醫學雜志”為例,從去年七月,該刊發現AI生成的論文數據每月都在上升,一度超過了50%。
目前,《中華醫學雜志》已發布AIGC技術使用的有關規定,輕者退稿或撤稿;情節嚴重者,將列入作者學術失信名單。
從這些案例中,我們不難看出,已經有行業意識到AI應用要基于一些必要的規則下施行。之所以我們面對各類在線文檔AI化而草木皆兵,本質是因為當前的AI規范還沒到位。
為此,官方出臺的相關政策也越來越多,國內有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》、國際方面,歐洲議會在今年3月份通過了《人工智能法案》等等……而如何保證在不扼殺創新的同時,又合理的培養大模型、使用大模型,正成為整個行業的新節點。
種種跡象顯示,大模型的出現,是人類科技文明豐碑上不可磨滅的一個符號,同時,也是一份沉重的責任,需要更多人去主動承擔。
至于誰該成為大模型成長的“養料”,肯定不能只讓普通用戶成為唯一的代價。
道總有理,曾用名歪道道,互聯網與科技圈新媒體。同名微信公眾號:道總有理(daotmt)。本文為原創文章,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。